切换城市

首页
讲师查询 课程超市 免费比价 内训众包
张应杭

张应杭 暂无评分

综合管理 国学应用

讲师官网:http://zhangyh.sougen.cn/

付费查询讲师联系方式(无需注册 扫码即可)
仅需5.00元查询讲师或助教联系方式,仅限聘请讲师授课

立即购买

张应杭二维码
扫一扫讲师移动官网
任意分享朋友圈
  • 查看详情>> 佛教中的念珠即以线贯串一定数目之珠粒,于称名念佛或持咒时用以记数之随身法具。又称数珠、珠数、诵珠、咒珠、佛珠。其梵文原语凡有四: (一)pa^saka-ma^la^,音译钵塞莫,意译数珠。 (二)aksa-ma^la^,音译阿叉摩罗,珠鬘之义。 (三)japa-ma^la^,念诵鬘之义。 (四)aksa-su^tra,意译为珠之贯线。 “念珠”的种类,就质料而言:有菩提子珠、金刚子珠、莲华子珠、金珠、银珠、铜珠、铢珠、水精(晶)珠、木患子珠、香木珠、瑜石珠、真珠珠、珊瑚珠、砗渠珠、帝释子珠、螺旋珠、牙珠、赤珠、诸摩尼珠、薏苡珠、草子珠、活儿子珠、阿嘘阿啰阿叉珠、锡珠、琉璃珠、商佉珠、种种杂宝珠。--以上是依据陀罗尼集经第二作数珠法相品、守护国界主陀罗尼经第九、诸佛境界摄真实经卷下持念品、曼殊室利咒藏中校量数珠功德经、苏悉地羯啰经卷中供养次第法品、苏婆呼童子请问经卷上除障分品等经所举述。诸经所说,品质数目不等。 又据金安一居士密宗辑要一书、及师范大学教授闻汝贤有关修密之释疑一文举述,有“水晶珠、菩提子珠、珊瑚珠、人头骨珠、凤眼菩提子珠、琥珀珠”。 就数目而言:据木患子经说有一百八颗珠。陀罗尼经说有一百八颗珠、五十四颗珠、四十二颗珠、二十一颗珠。数珠功德经说有一百八颗珠、五十四颗珠、二十七颗珠、十四颗珠。金刚顶瑜伽念诵经说有上品一千八十颗珠。最胜一百八颗珠、中品五十四颗珠、下品二十七颗珠。文殊仪轨经数珠仪则品说上品一百八颗珠、中品五十四颗珠、下品二十七颗珠。“文殊仪轨经数珠仪则品说上品一百八颗珠、中品五十四颗珠、下品二十七颗珠、最上品一千八十颗珠。” 珠数的意义,通常都认为珠数以一百零八颗为基数;将一百零八减半则为五十四、五十四减半则为二十七,二十七减半则为一十四。又将一百零八以十倍之,则为一千零八十。一般认为这一说法,颇有道理。至如四十二与二十一之数,想必也有说辞。 晚近以来,对于那些珠数、都已演绎出了一些诠释。那些道理虽然没有典据可明,但仍然被传述着。那些诠释是:一百八颗,意味着证成百八三昧、断除百八烦恼之意义。一千八十颗,意味着百八三昧各具百八三昧之意义。另有一说是:意味着金刚界一百八尊,各具一百八尊之意义。五十四颗,意味着十信、十住、十行、十回向、十地、及四善根,--因地之五十四位。四十二颗,意味着十住、十行、十回向、十地、等觉、妙觉之四十二位。二十七颗,意味着十八学人及九无学。二十一颗,意味着十地、十波罗蜜、及佛果之二十一位。十四颗意味着观音菩萨之十四无畏。 念珠”的用途及功德:木患子经略说:“若欲减除烦恼障报障等,当线贯木患子一百八颗,常自随带。若行若坐若卧,恒使一心,捏珠称念,佛法僧名。……若能满于二十万遍,身心不乱、无诸谄曲,命终当生第三焰天;衣食自然,常行安乐。若复能满一百万遍,当得断除百八结业,背生死流,趣向泥洹;永断烦恼之根,获无上果。”(译自日文版望月佛教大辞典) 陀罗尼集经第二作数珠法相品略说:“行者若持此诸宝数珠,诵经持咒念佛,当能满足十种波罗蜜之功德,现身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果。”(译自日文望月佛教大辞典) 又数珠功德经说:“若有人手持数珠,虽不念诵佛名及陀罗尼者,此人亦获福无量。” 金刚顶念珠经偈云:“若安顶髻净无间,由戴顶上减四重,手持臂上除众罪,能令行人速清净。” 一字顶轮仪说:“若用嚂字真言,加持数珠七遍,用持课时,一遍成千遍。” 再者;随“念珠”的种类不同,其念诵的功德利益,也有胜劣之差异。--据陀罗尼集经说,以水精珠,最为第一。摄真实经卷下建立道场发愿品说:香木珠获一分福,瑜石珠铜珠铁珠二分,水精珠真一俱胝分,莲华子珠金刚子珠二俱胝分。杂宝珠(众宝珠)及菩提子珠最为珠胜,能获无量无边不可说不可说分福德。又据守护经说,菩提子珠及种种和合之珠,最为殊胜。又据数珠功德经及瑜伽念珠经说:菩提子珠最为殊胜。 再者:根据“密宗”三部五部法之不同,其所用之念珠,随有差异。--据苏悉地羯啰经说:佛部用菩提子珠,观音部(莲华部)用莲华子珠,金刚部用噜梛啰叉子珠。又据守护经及瑜伽念珠经说:佛部用菩提子珠,金刚部用金刚子珠、宝部用金等诸宝珠,莲华部用莲花子珠,羯磨部用种种和合珠。又时人金安一所著密宗辑要及师大教授闻汝贤“修密释疑”一文说:修增法用琥珀珠,修息法及观音法用水晶珠,修怀法及长寿法用珊瑚珠,修诛法及一切法用人头骨珠,修观音法用菩提子珠,修一切法均可用凤眼菩提子珠。 佩带“念珠”,可以提醒道念。佩带“念珠”,可以庄严威仪。持用“念珠”,可以记取念诵数目,不使功夫减退。
  • 查看详情>> 对于以“苦、集、灭、道”四谛为真理的佛教思想,在生活中用茶来比拟,的确是最用心的。 首先,禅和茶同为苦中甘甜,回味悠长。无论多好的茶,必须用适当的开水冲泡;无论多高深的禅,也当在生活中体验。所以,历代高僧都强调在生活中修行,用修行来指导人生。 苏东坡和了缘禅师于河边论道,一个喝酒,一个品茶。东坡先生将吃剩的骨头扔于河上,引狗去追,东坡先生即兴一句“狗咬河上(和尚)骨”,将了缘禅师立于禅之上。了缘禅师略一思索,将东坡先生写的诗扔于河上,顺口一句“水漂东坡诗(尸)”。境界更高,无常更妙。 故于苦中生乐,乃禅茶一味之妙。 其次,禅和茶同为集中清醇,爽心宜人。集者,缘分也。所以以茶为道是要看缘分,古人说:道不同,不相为谋。 很多人以为天天用一套豪华的茶具,泡一壶高档的茶叶,燃一柱上等的沉香,供上鲜花、伴上雅乐,年纪轻轻,侍者伺候着,花几个小时时间在那里小口细酌,以为茶道,其实,那是在等死。 当辛苦的农民在太阳下劳累耕种一天后,满头大汗的回到家里,亲人用粗制的大碗,泡上一碗温暖的、粗制的红白茶,老农一口倒进肚中,长长的舒口气,哪个爽,才叫禅茶一味;当工作了一周后,礼拜天全家人来到公园,带上家乡的小吃,泡上几碗盖碗茶,在冬日的阳光下聊天、打牌,亲情融融,老少乐乐,这才是禅茶一味;退休了,几个老工人、老干部泡一大壶保温茶,在寺庙的后院子风中对弈欢饮,不相让步,这才是禅茶一味。 对境而生意,于缘而起禅,本不可强求。 故于集中生乐,乃禅茶一味之趣 再者,禅和茶同为灭中妙香,回味悠长。灭者,成住坏空之无常也。所以禅和茶本无好坏、无对错、无取舍、无断常,香自本来。 无好坏:皆染污而生,本质空性,所以无需执着。 无对错:还需因人而异,绿茶凉胃,红茶生热,无论多高档,体质不同,也得各取所需才是恰当。 无取舍:用则受益,不用也不关生死。解脱非禅而在于心,生死非茶而必须水,无禅亦能解脱,无茶也能解渴。 无断常:若得个中妙,禅茶都是道,执断执常都不可取。 一直以来,我都很喜欢喝茶,但居于乡下山野,多为寺院僧团奔走,故以不渴即为大乐,偶尔闲暇,得阳光下,徒弟高兴想起了,泡杯“好茶”来,也自得其乐,悠哉游哉! 法不可说,不可问,各自欢喜就好!
  • 查看详情>> 张应杭,1963年9月出生于浙江云和。1986年毕业于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,获哲学硕士学位。在校期间师从著名的中国哲学史专家冯契先生。现为浙江大学法学院/MBA&EMBA中心教授。历任哲学教研室主任、系主任助理、系主任、人文学院副院长等职。作为课题负责人,曾经承担过国家基金项目等多项课题研究。主要代表著作有《中国传统文化概论》、《国学中的管理智慧》(3卷)、《企业伦理学导论》等,并在《哲学研究》、《学术月刊》、《中国教育报》等发表学术论文多篇,迄今为止已在海内外公开发表著述250多万字。 目前除了主要承担哲学和伦理学的教学外,还应聘兼任清华大学、复旦大学、中山大学等国内多家高校管理学院EMBA课程特聘教授,还兼任美国南哥伦比亚大学MBA课程 (中国)讲座教授,澳门科技大学管理学院MBA兼职导师等主讲“儒、道、禅与现代管理”、“管理哲学——基于中国哲学的视阈”、“传统文化视阈下的企业伦理”、“东方管理学”等课程。 主要学术兼职有:国家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专家组成员,浙江省伦理学会副会长,浙江大学人格研究中心副主任,中国经济与社会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等。 张应杭教授主要立足学校的教学和研究,但是作为学院派的知名专家已经在上海大众、大庆、格兰仕、美的、红蜻蜓、得力西、中策橡胶、西子奥的斯、浙江移动、山东电信等30多家企业作过培训,颇受好评。 2005年5月应邀在中国教育电视台/山东教育电视台“名家论坛”中讲授《东方智慧:儒、道、禅与现代管理》。因为收视率颇佳,随即由齐鲁音像出版社于2005年7月出版22集同名光盘公开向全国发行。该光盘在全国发行时曾连续几周居排行榜榜首。该系列讲座在中央电视台读书频道播出后也收到广泛的好评。 目前张应杭教授360集的“应杭说道”正在杭州电视台1套黄金时段热播中

首家按效果付费的培训众包平台

0755-83802522

周一至周五 09:00-18:00


可信网站 百度信誉,放心访问 支付宝-特约商家 网络警察